?在山東的膠東半島和東北的廣大地區,很多人憑家譜或代代口頭相傳,將祖籍追溯到“小云南”,但對于“小云南”具體指向何處,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論點:
1、山東境內說,由于東北地區稱先祖來自小云南的,幾乎全都是山東移民后裔,因此很多人認為“小云南”就指山東某地。
2、小云南在山西說,山西在中國移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移民人口輸出地,因此有的觀點認為小云南指山西某地,并以民國時期《平縣志》記載的“云中、云州之南”做考據。
3、云南祥云縣說,祥云縣原名云南縣,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中書省,“云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因縣名同省名,故云南縣也被成為小云南或古云南,以便區分,直至1918年,云南縣才改稱祥云縣。
4、云南貴州說,認為小云南在古時云南,今云南省以及貴州省的部分地區。
對于以上論點,筆者認為第4種與史實比較吻合,但仍有一定出入,主要是“小云南”并非是地理概念,而是對特定人群及其后代的統稱。
“小云南”是指:在特定時期,一批從云南(明初云南)遷居到膠東半島的移民及他們后代的統稱。正如當年闖關東的山東人后代,被東北當地人叫做“小山東”,當年從云南遷到膠東的移民后裔,被當地人叫做“小云南”。隨著年代久遠,記憶日漸模糊,許多家族對先祖來自何處不甚明了,但“小云南”這一特定稱謂,仍代代相傳,保持了極強的生命力,甚至有的家族在后期修家譜時,將口語相傳的“小云南”當成祖籍地。
祖籍追溯到“小云南”的人群,遍布膠東半島以及東北地區,人數眾多,因此遷徙的人群基數也會非常大;另外從存世的關聯族譜來看,遷徙的時期基本集中在明朝初期,時間跨度大致在洪武后期至永樂前期。再來看膠東半島的歷史,符合明初人口大遷徙,唯一的指向是明初膠東半島廣設衛所,并成建制的征調駐守云南的官兵到新設的衛所。據《榮成市志》記載:宋代以后,境內經歷兩次較大移民活動,第二次為明朝,境內設二衛二所,因公受封的軍官及士兵大批入籍定居。
衛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兼有行政功能,明朝軍隊系于衛所,衛所劃地而治,衛所的軍士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形成兵部—五軍都督府—都司—衛—所五級軍事管理體系。明朝的千戶所分備御千戶所和守御千戶所兩種,備御千戶所衛常規千戶所,而守御千戶所則比較特殊,在明洪武年間,守御千戶所不隸屬于衛,而直達于都司(省級軍事管理機構,類似于現在的省軍分區),而在洪武之后,守御千戶所或升格為衛,或多轉為相鄰衛的節制,像海陽守御千戶所(在今威海乳山市),初期直屬山東都司管轄,后期就劃歸臨近的大嵩衛(在今煙臺海陽市)管轄。其實這種關系,很像后來的師旅團關系,衛可看作是師,備御千戶所可看作是團,而守御千戶所則可看作是旅。
據明朝洪武元年所立的軍衛法,分屯設兵,控扼要害,一郡(府)者設所,連郡(府)者設衛,自京師至地方皆設衛所。七年更定制度,以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二人為百戶所,百戶所下再設總旗二,小旗十,每總旗分轄五小旗。每衛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兩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鎮撫司鎮撫兩人,從五品;千戶所設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兩人,從五品、鎮撫兩人,從六品;百戶所設百戶一人,為正六品。衛所軍官和軍士為家族世襲,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就是從祖上承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軍士的家庭叫軍戶,軍戶的戶籍歸兵部管理,而民戶、匠戶、灶戶的戶籍分別歸州縣、工部和鹽課司管理,可以說每個軍士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一旦有缺員,其隨軍家庭或原籍家族,就要再補充一名男丁,為衛所持續提供兵員,軍戶甚至要承擔軍士的部分補給,但不再承擔其它民戶所承擔的賦稅和徭役。
在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后來地盤占到那里,就把衛設到那里。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膠東半島設有寧海衛(在今煙臺市牟平區)、萊州衛、登州衛(在今蓬萊市)、青州衛四個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于倭寇海上襲擾日甚,又決定在膠東沿海增設七個衛及守御千戶所多處,并派魏國公徐輝祖來山東督建,新設的七個衛分別是鰲山衛(在今青島即墨市)、威海衛(在今威海市)、成山衛(在今威海榮成市)、靖海衛(在今威海榮成市)、大嵩衛(在今煙臺海陽市)、靈山衛(在今青島市膠南區)、安東衛(在今日照市)。
膠東半島明代衛所分布圖
膠東半島短時間新建七個衛和守御千戶所多處,需要征調大量的駐軍,根據相關史籍和地方志,所征調的衛所駐軍,基本是從當時的云南移防而來。這些從云南移防而來的軍士,又來自哪里呢?這要從明洪武十四年征討云南說起,1381年(洪武十四年)農歷九月,朱元璋以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副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征討盤踞云南的元朝殘余勢力和地方土司武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全境基本平定,當年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揮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軍政事務,并于軍事要沖地區,設置衛所,屯兵戍守。1384年(洪武十七年),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沐英率九萬大軍繼續鎮守云南。
在明軍平定云南戰役中,還有一個小插曲,這一役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軌跡,其后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這個人就是鄭和,鄭和原名馬和,其祖為在云南的元朝貴族,西域色目人,充當蒙元統治的幫手,明軍平定云南,少年的馬和,被俘閹割后送入宮中,后送到燕王朱棣府,成為燕王朱棣,也就是后來的明成祖的親信之一。
征南大軍班師后,雖有沐英所部9萬將士留鎮云南,但面臨的形勢仍舊十分嚴峻,地方土司叛服無常,駐軍連年疲于奔命,戰亂不息,因此明政府后續又不斷調軍支援云南。洪武二十年十一月,明政府調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升統兵13萬進軍云南,駐扎于赫章、烏撒、畢節一帶,屬烏撒衛的駐地。據《明太祖洪武實錄》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明政府命“戶部運鈔七十五萬十四百錠,往四川永寧宣撫司,賜普定侯陳桓等所統征南軍士十二萬九千三百九十七人及烏撒衛軍士五千三百余人。”烏撒衛是明初洪武十五年(1382年)所置,據《明史》記載:“洪武十五年置烏撒衛指揮使司,屬云南都司,永樂十二年改隸貴州都司”。清光緒版《威寧縣志》記載:“明洪武十五年正月,設云南布政司及都司、各府、州、縣、衛、所,于烏撒土府心腹地置衛,仍曰烏撒。”烏撒衛所領5個千戶所的轄地,在今貴州省威寧、赫章兩縣及云南宣威縣的北部地區,衛城在今貴州威寧縣城內。烏撒衛地處云貴川三省交界,是進出云南的北大門,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陳桓等所率13萬大軍,以烏撒衛為屯駐基地,開展屯田,與沐英所部相為聲援。
及至洪武末年,云貴兩地共設40余衛,且有大量的客軍支援屯駐,云貴等地的局勢已相對穩定,而東部沿海地區,因倭寇襲擾,防務壓力陡增,因此自洪武三十一年到永樂初年,大批征調云貴駐軍,調防山東和浙江兩省的新設衛所。在山東和浙江兩省的地方志和家譜中,烏撒衛(撒在膠東方言中音同沙,故有些材料中亦寫作“烏沙衛”)更是頻繁出現,而從烏撒衛調出的軍士,應該多是當初陳桓等所率的支援客軍,而非烏撒衛本衛的軍士,因為在之后烏撒衛仍長期存在,其人員編制不會有大的變動。調防軍戶出滇的路線,據考證是先走陸路到長江三峽,然后乘船順江而下,再轉京杭大運河北上入魯,或南下入浙。
明朝征伐云南的軍士,以及其后支援屯駐的軍士,來源廣泛,朱元璋從他的老家濠州鐘離(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興兵起家,以此為中心,安徽和江蘇兩省的中部和北部地區,是其主要的兵源地,其后隨著輾轉各地征戰,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四川等地的軍民,不斷歸附加入明軍,還包括投誠的蒙元軍隊,但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地位上來說,早期就跟朱元璋起兵的皖蘇兩省人,會有明顯的優勢。
根據膠東軍戶存世的家譜,其先祖在衛所擔任軍官的,籍貫一般都比較明確,其中安徽和江蘇兩省的超過一半,剩下的則是河北、山東、江西等其它省份,幾乎沒有來自云南或貴州,雖然很多家譜里,明確寫了先祖曾駐守云南的歷史;而先祖是衛所普通軍士的,則多寫成從小云南或云南某地遷來,對自己原籍多不甚明了。這應該是衛所軍官與普通軍士,在地位、文檔、經濟和文化上的差異,所產生的結果。
云南衛所軍士大批調防到膠東新置的衛所,短時間內膠東人口大量增加,膠東新建7衛,調防軍戶數在四五萬戶,連同隨軍家屬,總人數應不少于15萬,幾乎同當時原有的居民人數相當,據明萬歷《即墨志》載:萬歷初年,即墨縣總戶數為11231戶,其中軍戶為6290戶,占總戶數的56%。明朝永樂之后,膠東半島涌現了一大批軍戶村,在當今的膠東流傳有“遍訪當今膠東裔,不是軍戶有幾人”的說法,膠東自此告別地僻人稀的狀況,步入了大開發、大發展的時代。
下一篇
薩克斯上海阿忠(上海薩克斯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