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
目前國外疫情急速蔓延,
其中意大利情況最為嚴重,
41035例確診,3405人死亡。
除了尋求中國的幫助,
意大利也在苦苦自救:
3月10號宣布封城,
禁止所有戶外活動。
然而天性浪漫的意大利人,
怎會安心宅在家?
不像國人“禁足”在家
紛紛變身中華小當家,
意大利人走上了陽臺,
盡情發(fā)揮他們的天賦···
“封城”對意大利人來說,
只是熱鬧的舞臺
換了個地方。
渾身的“藝術細胞”不管在哪,
依舊可以肆意揮灑。
引吭高歌只是基本操作,
薩克斯、吉他、小提琴、小號···
就沒有他們不會的。
在音樂才能這方面,
我們不得不感嘆:
意大利的樂器普及程度相當之高。
不論年老或年幼,
不論貧窮或富有,
這一刻,只要你走上陽臺,
我們就是“一個樂隊的朋友”。
從南部的那不勒斯市,
到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市,
再到北部的都靈,
不論是公寓樓,還是高樓大廈
人們都自發(fā)走上陽臺
唱歌或彈奏。
沒有樂器又何妨?
鍋碗瓢盆
同樣能奏出美妙的樂章。
音樂,
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連羅馬市長都現身號召:
“今晚7點我們打開窗戶,
和鄰居們互相問候一起歌唱,
即使我們現在不能碰面,
在困難時期也要互相關懷幫助。”
有了市長的鼓勵號召,
人們演奏起來更加“瘋狂”
從國歌開始,
鋼琴和弦,小號吹奏,小提琴小夜曲
鍋碗瓢盆的叮當聲,
從窗戶和陽臺溢出,
久久蕩漾回旋在屋頂上。
陽臺當舞臺,
和鄰居甚至陌生人,
來一場即興的音樂battle。
不管男人或女人,
不管老人或小孩,
都沉浸其中,非常享受。
為什么意大利
能成為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
為什么歌劇之王威爾第,
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羅蒂,
全都誕生于意大利?
為什么意大利至今都是
全球藝術生向往的藝術圣地?
這下不用我解釋,
你也能明白個大概了吧?
“封城”可以讓6000多萬意大利人禁足
卻阻止不了音樂的傳播。
每天演奏完畢,
人們都會互相道別,彼此鼓勵:
“再見,明天見~”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純粹是意大利人在家憋壞了的“無聊”之舉,對預防新冠病毒沒有半點作用···
其實不然,華盛頓大學社會科學中心主任喬納森·坎特指出:日常生活的這種根本性變化,極有可能會對人的心理健康和免疫系統(tǒng)產生影響。
而通過歌曲和音樂,人們互相聯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這不就是變相地提高免疫力么?
人們用歌聲和樂器,
表達對城市和生活的熱愛,
用掌聲和鍋碗瓢盆
表達對醫(yī)護人員的敬意。
“你需要以某種方式做出回應,
否則人們會感到過于孤獨,
走進陽臺與其他人唱歌
會給你繼續(xù)生活的勇氣。”
意大利,
不愧是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
人人都是藝術家,
陽臺也能變舞臺。
意式隔離告訴我們一個真諦:
不論生活多苦難,
藝術永不落幕,
它永遠是黑暗中發(fā)出微光
指引人前行的明燈和動力。
來源:匠心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