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城市,它建城于羅馬時代,當(dāng)時的名字為“克勞蒂亞·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這個名字來自于羅馬皇后小阿格里皮娜,她是在萊茵河畔誕生的。公元50年當(dāng)時的居民點被提升為城市,成為羅馬帝國下日爾曼尼亞省的省會。公元80年通過建造艾費爾溝渠科隆獲得了羅馬最早的溝渠之一。今天科隆的名字是從羅馬名字中的Colonia簡化過來的。
科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jì)。那時羅馬帝國正稱雄歐洲,皇帝奧古斯都派駙馬阿格里帕揮師北進,抵達萊茵河邊,與河?xùn)|為數(shù)眾多的日耳曼部落隔河對峙。阿格里帕招募盟友烏比爾部落到河西來建起軍營要塞,共同防守新開拓的邊地。這是公元前38年的事。又過了幾十年,營寨四周漸成街市。這時,阿格里帕的外孫女,出生于此地的阿格里皮娜登上了皇后寶座。她懇請皇帝把自己的故鄉(xiāng)升格設(shè)市。公元50年,克勞狄一世下詔,授予此地羅馬城市的權(quán)力,并定為名為科隆尼亞·克勞狄·阿拉·阿格里皮內(nèi)西姆。這市名雖長,卻道出了城市的歷史淵源。科隆尼亞意為羅馬人的拓居地,克勞狄是皇帝名,阿拉是烏比爾沖淡落的祭壇,阿格里皮內(nèi)西姆則是皇后名加詞尾變化而來。天長日久,這冗長的市名遂簡化為科隆。羅馬時代是科隆歷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里商賈云集,街市繁盛,城垣高磊,至今猶存的羅馬塔(Romerturm),就是那時城垣的一部分。
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為大主教駐地。此后,城池經(jīng)幾度擴建,到12世紀(jì)時,今日科隆內(nèi)城的規(guī)模就已經(jīng)奠定。半圓形的城垣總長6公里,開有12座城門,現(xiàn)存3座,從中仍可窺見中古科隆城的雄偉氣勢。那時科隆有居民4萬人,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過當(dāng)時的巴黎和倫敦。科隆的興盛得益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它地處南北水路和東西大道的要沖,又是朝圣要道。舟楫車馬都從這里經(jīng)過,八方貨物也在這里集散??坡‘?dāng)時還有一個特權(quán),即:所有途經(jīng)科隆的貨物,都必須首先在該市展銷3天,才能繼續(xù)轉(zhuǎn)運。這對于科隆的商業(yè),無疑是一大促進。
在中世紀(jì)中期科隆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科隆的城墻多次擴展。1225年建成的城墻有16個城門,比當(dāng)時同時由腓力二世建造的巴黎城墻還要大。從12世紀(jì)開始科隆與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市一起被并稱為圣城,它當(dāng)時的正式拉丁語名稱為SanctaColoniaDeiGratiaRomanaeEcclesiaeFidelisFilia(上帝授予的神圣的科隆,羅馬教廷忠實的女兒)。當(dāng)時市民決定建造一座絕無僅有的大教堂來存放圣跡。
科隆大教堂里面最珍貴的要數(shù)“東方三博士圣龕”。在興建科隆大教堂之前,原址上已有一座870年建造的羅馬雙塔式教堂。1164年,科隆教堂的大主教萊納爾德·馮·達瑟爾(RainaldvonDassel)將“東方三博士”(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在耶穌基督出生時,有來自東方的三位“博士”朝拜耶穌,“東方三博士圣龕”則是用來存放“東方三博士”的遺骨。)的遺骨從米蘭迎接到科隆,于是科隆很快就成為神圣羅馬帝國非常重要的朝圣地: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圣地亞哥、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的老教堂難以承受越來越多的朝圣信徒,修建新建堂的計劃則被提上日程,然而這一建造就是六百多年。
1248年8月14日,科隆大教堂奠基。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面積相當(dāng)于一個足球場。它是由兩座最高塔為主門、內(nèi)部以十字形平面為主體的建筑群。一般教堂的長廊,多為東西向三進,與南北向的橫廊交會于圣壇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為罕見的五進建筑,內(nèi)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將人的視線引向上天,直向蒼穹象征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
自1864年科隆發(fā)行彩票籌集資金至1880年8月14日落成,它不斷被加高加寬,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石塊砌成,共16萬噸石頭如同石筍般建筑而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是全歐洲第二高的尖塔(僅次于烏爾姆大教堂),教堂外型除兩座高塔外,還有1.1萬座小尖塔烘托。雙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云霄。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并且每個構(gòu)件都十分精確,時至今日,專家學(xué)者們也沒有找到當(dāng)時的建筑計算公式。
坐落在德國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瑪麗亞大教堂”??坡〈蠼烫门c巴黎圣母院、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并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筑。素有歐洲最高尖塔之稱的科隆大教堂,以輕盈、雅致著稱于世,是中世紀(jì)歐洲哥特式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曾是科隆的靈魂,如今,它是科隆城的象征。
傳說德國音樂家羅伯特·舒曼進入這個大教堂即震攝于其氣勢,而萌發(fā)了寫作“萊茵交響曲”的意念。
它本身既是一個傳奇,也是藝術(shù)史上非常出眾的題材;爬上509級的階梯登上教堂的鐘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鐘,并飽覽萊茵河的水色與科隆瑰麗的市容。同時,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規(guī)定:城內(nèi)所有建筑不得高過教堂,造成科隆許多大樓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層,地下卻有四、五層之多的特殊現(xiàn)象。從建筑規(guī)模和裝飾藝術(shù)質(zhì)量來看,科隆大教堂均勝過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