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臺鋼琴都是有些人的人生,每一個琴鍵都是青春的縮寫。更多時候鋼琴就像獅子,是王卻也柔和。每一個琴鍵背后或悲傷,或憤怒,或歡樂,或哀愁。一臺鋼琴,一個琴鍵背后是一個個家庭,一個個人的人生。
琴鍵上的夢想
今年是1996年出生的孫橋輝在琴行工作的第五年。他每天早上八點出門,晚上一兩點回來,這樣的時間安排,他持續了5年。
頭兩年是早上早早去琴行練琴,等到上班時完成當天的工作安排,下午6點下班后吃個便飯又回來練琴。
從晚上7點到凌晨一兩點,一遍又一遍,出錯又重來,有時候睡在琴行,撫摸鋼琴的每個琴鍵,內心都能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在之后的三年,他從一個鋼琴銷售員變成一個輔課老師,相較于之前,真的要忙碌很多,陪學生練琴,教學生樂理,視奏,技巧,練耳等等,每一個孩子都是新生的太陽。
“雖說鋼琴學習對孩子來說有時只是不輸在起跑線上,是一件不專業的事,但我們不能不專業的對待,將孩子引入歧途”孫橋輝這樣說道。
5年來,這1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終歸沒有白費,從中專生到鋼琴老師,這個青春,我在追夢,并沒有辜負自己。
興趣可能也會厭倦
對于高老師來說,學鋼琴是興趣也曾厭倦。
有一年媽媽帶她到少年宮,看到人家彈鋼琴,美妙的聲音和那黑白的琴鍵深深把她吸引住了。于是堅定地跟媽媽說“我要學鋼琴”
但是她沒想到的是,原來學鋼琴那么枯燥無味,那么痛苦,學不認識的五線譜,一遍一遍去彈自己絲毫不認識的曲目,每天云里霧里的機械練習,看著書中密密麻麻的音樂,自己就害怕。
高老師說“那時候,老師很嚴,自己從最初的興趣變成了討厭,每一節課都被罵,罵了以后就哭,哭了以后更看不清音符了”,從興趣,從好奇變成了逼迫,放棄是最強的執念。
后來媽媽問她是不是想放棄,她說“是的”,媽媽告訴她只要考了六級就可以放棄,后來學琴、練琴就變成了任務。
6級以后自己真的就不學了,鋼琴都不想再看見,一年多以后看著鋼琴又想彈,后來換老師,換教材才慢慢對鋼琴又有了興趣,最后考上音樂學院。
再喜歡的人,也經不起一次次考驗;再喜歡的事,也經不起一個個無聊、枯燥的練習;再濃烈的興趣,也希望這一路上能有趣、快樂些。
這4個月,我學琴很開心
對于5歲半的嚴逸晨來說,他的學琴之路比自己的老師高老師來說幸運很多。他遇到的老師寬容溫和,他用的教材專業、有趣又好玩。
學琴之初是因為母親對他的要求,鋼琴的樂趣是他意想不到的。
第一次來體驗時,他就學會了《我是鋼琴博士》這首簡單的小曲子,有趣又好聽。
“體驗課后媽媽就直接報名了,但是第一次課要等到下周,我覺得這段時間好長啊”嚴逸晨這樣說道。
“他拿著教材回家,等到下周來上課時,他已經自己將第一本書學了大半了”高老師這樣描述嚴逸晨。
嚴逸晨自己對待這套教材的態度是“我真的覺得它很好玩,比我的故事書還有趣”
4個月的學習,第一套教材快要結束了。
嚴逸晨的媽媽說等下個月結束就可以帶他去考二級了,特別開心,希望能在一年半的時間里讓他考完4級。
每一臺鋼琴的背后或是老師或是琴童或是家長,琴鍵上的故事是他們記憶的硬盤。
有的像孫橋輝一樣鋼琴是夢想。
有的像高老師一樣鋼琴是興趣也是一段記憶。
有的像嚴逸晨一樣鋼琴是歡樂的兒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