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鋼琴曲獻給愛麗絲曲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鋼琴曲獻給愛麗絲曲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怎么說還是有區別的,貝多芬創作初期取名致愛麗絲,是為愛麗絲創作的故取名致愛麗絲,愛麗絲是貝多芬很喜歡的女士,后來才公開叫獻給愛麗絲。由于這首曲子很經典有不同的版本單都只是大同小異不用太執著,只要喜歡就好,畢竟是經典。
鋼琴曲:致愛麗絲《致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
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澤》的小曲贈給她。
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
《致愛麗絲》原名《a小調巴加泰勒》,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1810年創作的一首獨立鋼琴小品,是貝多芬獻給“愛麗絲”作為紀念的作品。該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發現,后收錄在《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補遺部分59號。
該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寫成,結構是ABACA。其中A部為回旋曲的主部(疊部),共出現了3次;B部和C部為與A部起強烈對比的兩個插部。
《獻給愛麗絲》的故事背景,是貝多芬為了幫助一個名叫愛麗絲的善良女孩實現心愿,而創作了這支經典樂譜。
據說,貝多芬創作這個作品的靈感,是來自于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她為了幫助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實現看見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處求助別人。貝多芬為此非常感動,特地在圣誕夜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樂,聽著聽著,音樂讓老人看見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于是老人滿意地合上了雙眼,不再有孤獨和悲憐。之后,貝多芬便將這個曲子獻給善良的姑娘愛麗絲。
《獻給愛麗絲》這部作品柔美動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簡單,易于演奏,幾乎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一首作品,其高度的藝術性和表現性也使之成為不少音樂家喜歡演奏的曲目。
關于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有許多種說法。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貝多芬四十歲時(1810年)為他的學生——女高音歌唱家伊麗莎白·羅克爾所創作。 ... 19世紀60年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致愛麗絲》。
在1808一1810年間,年近40歲的貝多芬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暢的情況下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 》的小曲贈給她,并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為了紀念”的字樣。
之后,這份樂譜就一直留在特蕾莎那里,貝多芬沒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錄里都沒有這首曲子。直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貝多芬寫傳記,在特雷莎·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
1867年,諾爾在德國西南部的城市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把原名《致特蕾莎》錯寫成《致愛麗絲》。從此,該鋼琴作品開始以《致愛麗絲》的名稱在世界上廣泛流傳,而原名《致特蕾莎》卻被人們忘記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鋼琴曲獻給愛麗絲曲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鋼琴曲獻給愛麗絲曲譜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