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獻給愛麗絲完整版鋼琴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獻給愛麗絲完整版鋼琴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是一樣的;只是翻譯不同。
1867年,德國音樂學者路德維希·諾爾發現了一份貝多芬生前從未發表的遺作手稿,并很快將其整理、出版。這是一首精致、優美、篇幅短小的鋼琴獨奏回旋曲,完成于1810年的4月27日,它正式的名字是《A小調第25號巴加泰勒舞曲》,其手稿扉頁上寫著Für Elise,也就是“致愛麗絲”(或翻譯為“獻給愛麗絲”)
是的,是貝多芬的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澤》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
怎么說還是有區別的,貝多芬創作初期取名致愛麗絲,是為愛麗絲創作的故取名致愛麗絲,愛麗絲是貝多芬很喜歡的女士,后來才公開叫獻給愛麗絲。由于這首曲子很經典有不同的版本單都只是大同小異不用太執著,只要喜歡就好,畢竟是經典。
含義:貝多芬對溫柔、美麗的女主不盡的親切話語。
《獻給愛麗絲》僅僅是貝多芬的一首鋼琴小品,但是其中運用的和聲手法仍然體現了貝多芬作為一位“承前啟后”的作曲家的風格,不折不扣的體現了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方式。
疊部前后出現了三次,成為這首樂曲的基本主題,它純樸而親切,概括地描繪出女主人公溫柔、美麗的形象,又仿佛貝多芬有不盡的親切話語要對其訴說。兩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猶如兩人在親密地交談。
A部
插部一由脈脈的絮語變為愉悅的交談,音樂流暢、歡快而華麗。第一個句子中右手輕巧地彈奏出裝飾音和附點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躍起來,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歡快的語調;左手平穩而流暢地演奏分解和弦,溫柔而親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斷地回應著戀人的絮語。
B部
第二個句子變得更加歡樂,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發出陣陣銀鈴般的笑聲。
C部
隨后是一個連接句,右手采用琶音連續上行,由慢漸快,低聲部采用和弦推動音樂的發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在最高音處,一連串的半音階下行,充滿華麗的色彩,表現出兩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致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
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澤》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
《獻給愛麗絲》基于一個純樸而親切的主題 這個主題把特蕾澤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它在這支曲子里先后出現了十六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正向特蕾澤訴說。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猶如二人親切地交談。
《獻給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后,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系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獻給愛麗絲完整版鋼琴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獻給愛麗絲完整版鋼琴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