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窮困的生活當中,仍然樂于行道,不覺得困苦,實在是難能可貴。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100字,深度閱讀需7分鐘,受益終生|
最近,有句歌詞在網絡非常火爆:“或許月老掉線兒愛由財神來管,他的副駕讓你流連忘返。”
還有人調侃老歌《小芳》說:“過去的小芳辮子粗又長,現在的小芳要車還要房。”
這些火爆一時的段子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從側面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現實寫照,諷刺了當前金錢至上的現象。
的確,如今不少人追求金錢的程度近乎瘋狂,只要能掙錢,就可以拋棄道德原則,無所不用其極。
甚至很多人為了錢財,丟了親情,丟了道德,甚至丟了性命。
我們似乎忘了,掙錢的目的是什么?
掙錢原本是為了生活,但現在人本末倒置,把生活定義成了賺錢,終日沉迷于錢財,著實枉費了生命的寶貴和做人的價值。
其實,賺不賺到錢不重要,賺到錢把命搞掉了有什么用?賺到錢不能幸福,錢又有什么用?
所以,對待錢財,我們很有必要端正態度,才不會誤入迷途。
⊥21⊥
錢永遠是工具,是手段,絕對不是目的
現代社會,人們從衣食住行到實現理想,都離不開金錢。
所以沒錢的人,時時刻刻想賺錢;有錢的人,心心念念賺更多的錢。
然而,實際上金錢是人的一道關卡,人活著要先過金錢關。金錢關過不了,其它的關都不要談。
有的人一輩子都過不了這一關。
比如飛機上坐頭等艙的那些人,他們的錢最起碼已經夠用了,但從上飛機一直到下飛機,滿口都在講錢,可見并沒有過這一關。
不管什么時候,只要你腦筋想的是錢,嘴巴講的是money,就是沒有過金錢關。
為了生存,為了改善生活,我們不得不和錢打交道。但是要記住,錢永遠是工具,永遠是手段,絕對不是目的。
我們現在就是把目的跟手段混淆了。如果錢是目的,你就變成金錢的奴隸了,做人毫無價值。
人類很可笑,我們每發明一樣東西,很快就變成它的奴隸。本來是作為工具,幫助我們改善生活,但是最后都喧賓奪主。
人,一直在沉淪。圣人告訴我們,一生不為物役,即不要做物的奴隸,講得非常清楚。
可現在,我們心甘情愿做衣服的奴隸,做電腦的奴隸,做各種名牌的奴隸。歸根結底,都是金錢的奴隸。
奢欲深者天機淺,一旦被金錢所迷,就容易做出違反天理良心的事情,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到頭來,受害的都是你自己。
2
正財發身,邪財要命
孔子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一個有愛心的人,是用所賺來的錢使他的身體更健康、更有功能,使大家更喜歡跟他互動。
相反,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是拿他的性命來換取錢財,錢越多越倒霉。
所以,才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說,想發財必須“有道”。
可現在很多人一心向錢,大都偏“道”了,導致發不了財、有財留不住,甚至因財招災、喪命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一個人得到正財,一家人都很幸福,健康平安;得到邪財,不是被綁票,就是出意外,一下子就被拿光了。
這樣來解釋不義之財,就很清楚了。
儒家從來沒有反對利,那個義跟利的分辨,只是告訴我們,合理的錢一定要賺,不然白做了;不合理的錢絕對不要賺,否則自己受害。
實際上,就看我們的心正不正。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我們要求正財,不要求邪財。
而想要求財,也只有把正財和邪財分清楚,才能讓財路通久,財福聚匯。
3
安貧樂道,富而能仁,做一個真正享受快樂的修行高人
《論語》中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是說:“顏回真賢良啊!吃一小筐飯,喝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房子里,別人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行道的樂趣,顏回真是賢良啊!”
君子謀道不謀食,不因為物質條件低劣,而憂愁喪志。顏回做到了,在實際生活中,真實地表現出來。
孔子贊美他,認為他有資格稱為賢良。
顏回住在簡陋的小房子里,不但不憂愁,不覺得苦,反而生活得十分快樂。這是什么道理?
因為他所樂的,是內心的仁義禮樂,并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孔子只主張安貧樂道,并沒有要求大家樂貧。樂于貧窮,好像有消極的、不爭氣的味道。
安于貧窮,表示不反對富裕,也不以富有為恥辱,完全沒有反富、仇富的念頭。
一個人在窮困的生活當中,仍然樂于行道,不覺得困苦,實在是難能可貴。
然而,窮的日子,要快樂比較容易,富有的日子,要快樂比較難。
凡是那些亂七八糟的現象,都是從富裕的家庭里面產生的。
《易經》中的大有卦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富而有禮,富而能仁。
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福慧雙全,既有福氣,又有智慧。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
所以,孔子才告訴我們要隨遇而安。
有錢了,可以安心地過有錢的日子;受窮了,也不必羨慕別人,不偷不搶,也很安足地過自己的日子。
所謂安足,就是雖然外在的種種條件都不是很好,但是我們會讓自己在這有限的條件下,過得更好,這樣才叫安足!
事實上,一般人只能夠有條件的快樂,沒有能力達到隨遇而安的地步。
凡事只有發財才快樂,唯有打高爾夫球才快樂的人,基本上都是修養不高的人。
因為道是整全的,不需任何條件,隨時都樂在其中的才是修行高人。
總之,金錢是對人最大的考驗。如果把金錢當作實現人生理想的工具,財富就成就一個人。
但如果把金錢當做人生追求的目標,財富帶來的不是快樂,只能帶來災難。
我們多聽過“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卻很少聽過“仗義疏財,舍財保家”。
千萬記住,“錢乃身外之物”是老祖宗發自肺腑留給我們的警訊,不能當成耳旁風。
不要不顧一切為了賺錢,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親情,失去了做人的價值。
也許,終有一天你會明白,看得見的都不重要,看不見的才重要,金錢亦是如此。
本文策劃:賈歐
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