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在線教育越來越熱,越來越多的學科陸續進軍在線網絡,2017年以來,鋼琴在線陪練成為其中的熱詞。對于這一新起之秀,大部分家長們持觀望態度,而線下的培訓老師們對于這種在線教育模式,褒貶不一。
大多家長持觀望態度
根據中國音樂家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學習鋼琴的兒童早已超過3000萬,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
16日,在較場口一家藝術培訓機構,對于鋼琴在線陪練,大部分家長仍保持觀望遲疑的態度。
家長黃女士表示,對于是否考慮陪練,首先要看對孩子學鋼琴的訴求,是否要求其考級,如果不要求,那就無所謂,孩子隨便練練,作為一個愛好而已;如果有要求,陪練是必須的。
至于線上線下哪種方式好,更多家長還是傾向于線下。家長們說,鋼琴不同于英語,只要遠程能聽到看到就可以解決學習問題,鋼琴是實操,更需要老師在現場手把手輔導加以糾正,線上效果難以保障。
還有家長表示,如果是在重要的考級階段,更愿意通過熟悉的老師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而傾向于在線陪練的家長,認為這種方式能節省時間成本,方式也更加靈活。
有家長覺得省心
市民黃建華的女兒去年6月份開始學習鋼琴,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他,認為在線鋼琴陪練還是挺靠譜的。
“操作起來挺方便的。”黃建華說,安裝1個智能攝像頭,連接IPAD,IPAD上裝個APP當作樂譜。這個智能攝像頭可以看到孩子的手勢,也可以聽音準,彈錯了IPAD的光標就停止,彈對了就繼續前進。每次練完了還有練習報告出來。
除了這種模式,還有線上的真人培訓。這種在線陪練模式,一開始黃建華也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他覺得確實省了不少事。
在以往,每周三周五,下班回家吃幾口飯就要送女兒去琴房找老師練琴,夫妻倆輪流坐班制,基本上孩子練琴,他們就在外面刷手機。“她在家練得怎么樣,手勢對不對,姿勢合不合格,音彈奏的準不準,我們也聽不出來。”
而現在,回家以后,女兒可以自己對著攝像頭練習,黃建華和妻子覺得省心了不少。“這種模式的出現,肯定有它的優勢。”黃建華說,特別是對于他們這種本身對音樂沒有研究的家長,省事又省心。
在線陪練更適合初學者
菁菁是重慶某高校的一名音樂教師,平時周末自己也招了一些學生教鋼琴。在她看來,在線鋼琴陪練,可能更適合初期學琴的學生。
“其實最好的模式,就是父母上課的時候跟著一起學,但是現在幾乎沒有家長這樣做,所以陪練,他們也不知道該做什么。”
菁菁對線上鋼琴陪練持保留態度。“學生和老師沒有面對面,老師雖然做了示范,但是學生做到沒有,或者理解沒有,都是一個問題。如果線上陪練是一對多,那么這個效果還要再打個折扣。”
小湯是一家培訓機構的老師,一方面,她覺得線上鋼琴陪練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比較方便的一個教學方式,可以更好的安排時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但另一方面,線上陪練缺乏互動性,沒有濃厚的藝術學習氛圍,效果可能因人而異,畢竟線下教學可以當面交流溝通,針對個別問題可以現場教學。
各種問題慢慢涌現
近幾年,“互聯網+”和傳統教育相融合,催生出在線教育的新模式,爭先恐后冒出的在線教育機構,涵蓋了從嬰幼兒教育、基礎教育、大學教育、職業培訓到老年教育的所有年齡階段,似乎一夜之間遍地開花。
在線鋼琴陪練,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在線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2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2%的受訪者接受過在線教育。與此同時,54.1%的受訪者認為在線教育平臺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50.4%的受訪者期待加強在線教育平臺教師資格篩選和能力評估。
大渡口的秦女士,曾經為給女兒選擇何種的英語培訓形式而糾結了很久,在聽過兩次線上試聽課后,她最終還是在楊家坪為女兒選擇了一家線下英語培訓機構。“線上的老師資質不敢保證,面對面的形式感覺還是放心些。”
重慶一家本地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表示,現在并沒有感受到線上教育對線下的沖擊,家長們對于孩子使用電腦或手機大都是有嚴格時間限制的。在線教育看起來如火如荼,大部分公司只是將線下的課程錄成視頻然后開賣,課程同質化比較嚴重。
線上教育優劣勢明顯
對于在線教育的不斷涌現,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在線教育既有優勢又存在一定劣勢。從在線教育授課的形式上來看,熊丙奇認為,它在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上,具有相應的優勢。
譬如它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為受教育者提供線上教育資源,學習者在家里就可以了解一些具體的知識和學習一些技能。“整體看來,在線教育所適應的領域就是學科培訓、技能以及成人的職業培訓等”。
很多人認為現在線教育顛覆了傳統教育,但實際上在線教育在推行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雖然線上教學較為方便,但熊丙奇認為在線教育同時也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點。
“一般來說,在線教育都強調規模,一個老師講給多個學生同時在線聽,或是觀看錄好的課程等,但卻忽視了個性化教學,而線下教育的小班化或者個性化的教育也強調規模化,但它在進行知識教育或者一些基礎性的教育時,更注重個性化的教育。”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交互的過程。”熊丙奇表示,在線教育要進行個性教育或是增加教學的交互性是很難達到的。因此,在線教育在這方面與線下教育相比起來顯得較弱。
雖然在線教育也在極力打造交互空間,但即便如此,跟線下教學相比起來,線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習者的引導,包括學習者與老師之間的討論、老師授課時的語氣、身體語言以及非常細膩的情緒表達等等,都是線上教育都很難去體現與表達的。因此,熊丙奇認為在線教育更適合基礎性教學和初級知識的教育,不適合深入學習。
此外,比起知識的教育,熊丙奇認為心理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等同等重要,而這些都是線上教育很難達到的。
“如果是學習藝術,不僅需要藝術興趣的培養還需要受到一定的藝術熏陶和藝術素養的養成,而不是只通過學基本技能和知識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不能指望用在線教育來完成原有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務。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林祺見習記者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