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波爾多、巴黎、羅旺斯到瑞士日內瓦……一個95后中國女孩帶著古箏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奏響屬于中國的聲音。
隨著她信手撥彈,一段段樂曲從指尖傾瀉而出。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行人都被這宛如流水的音樂打動,紛紛停下腳步,止住交談,靜靜聆聽。
有年邁的老人顫顫巍巍彎腰取出盒子里的古箏宣傳冊耐心翻閱,了解這神秘動人的東方樂器。
也常會有小朋友托腮傾聽彈奏,在表演結束后來詢問“這是什么樂器”,還學會了中文“古箏”二字。
她叫彭靜旋,還有一個更被人熟悉的身份:B站UP主碰碰彭碰彭,在B站擁有260多萬粉絲,被B站官方認證為“Bilibili知名音樂UP主”。
彭靜旋不只是一位專業的古箏演奏者,還被授予擔任法國高等教育署“中國留學生網絡大使”,是一位使中國文化“出海”的創新者。
01
歐洲的街頭演出非常普遍,隨處可見鋼琴、小提琴、吉他演奏,是一種休閑的音樂交流方式。
為什么中國樂器不能占領一席之地?
于是,在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讀音樂學研究生的彭靜旋,帶上她的古箏出發了。
她在波爾多大劇院、巴黎埃菲爾鐵塔附近進行古箏表演,曲子多是傳播度較高的中國影視劇主題曲。
最初彭靜旋只是線下表演,隨著一些第三視角視頻在社交平臺上逐漸被人關注后,她也開始與同學們一起制作街頭表演視頻,從2018年9月開始上傳到B站上。
彭靜旋的視頻最大亮點之一就是中國元素的體現。
在每次表演前,她都花費兩個小時打扮自己:著漢服、梳國風發型,讓整場表演刻下深刻的中國烙印。
敢想敢做的她,為民樂帶來了層出不窮的驚喜。
不僅能演奏經典古箏曲目,還改編了姐妹樂器琵琶的《十面埋伏》、二胡的《賽馬》;國風流行樂《青花瓷》、《赤伶》;二次元歌曲《權御天下》、《達拉崩吧》……
不僅如此,彭靜旋還能用古箏彈奏鋼琴神曲《克羅地亞狂想曲》,演繹經典英文歌曲《SeeYouAgain》,也都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肯定。
(國外網友對彭靜旋的肯定)
在她的演奏中,許多從未聽過這種音色的西方人關注起這種有特色的樂器,關注起中國文化。自己的演奏“被看到”“被聽到”,給了彭靜旋更多鼓勵。
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媒體也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轉載她的視頻為她點贊。
02
“音樂的語言是相通的,只要是美好的音樂,不管東方西方,都能夠打動人心?!?/p>
起初,彭靜旋在街頭演奏,只是因為自己喜歡彈古箏,想讓外國人更了解古箏。然而堅持久了,她的責任心也變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她想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樂器、中國文化。
在西方人眼中,我們的古箏有些類似橫著的豎琴,很多外國觀眾不知道這個樂器是什么,來自哪個國家,甚至有人誤認為這個樂器來自日本或韓國。
彭靜旋腳下的琴盒是一個“古箏文化角”,她特別制作了法文版古箏宣傳小冊子,介紹了古箏的前世今生,供有興趣的人閱讀。
彭靜旋不僅在街頭演奏,也在很多音樂廳演奏過,更參加過CCTV央視網絡春晚、聯合國世界母語日等大型活動。
03
在刻板印象中,提起西方樂器,有的人腦海里是金色大廳,優雅、氣派、高級;可一說到民樂,場景立刻變為街頭,凄慘、寒酸。
甚至有些家長也傾向于送孩子學西方樂器。
彭靜旋的視頻發布后,網絡上有些人說她在街頭賣藝,把中國樂器的格調拉低了。
出發點或許不壞,但是將民族樂器束之高閣,阻塞了民樂的傳播。
我們要知道,做好跨文化交流,就需用別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做解讀。
如果從未接觸過中國樂器,誰會花錢去音樂大廳聽中國樂器演奏會?如果我們的特色文化不被看到,西方人可能永遠不會去特意了解,也就無從知曉。
通俗不等于土和低級。
彭靜旋用自己的創作力證明古箏擁有長盛不衰的活力。不僅不會拉低格調,反而讓很多外國人有機會聽一聽古箏的獨特音色。
一臺古箏,一臺音箱,彭靜旋正勇敢地走在文化自信的路上。當然,她并不是孤單一人,B站還有很多傳播民樂、傳統文化的UP主們,比如在美國舞臺拉二胡的陳依妙、用嗩吶震住B站的“渾元Rysn”,讓琵琶講故事的“柳青瑤”……
年輕的一代正在以各種形式、各種媒介在傳承著民族文化,實現屬于自己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