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Chinesezither)傳統的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無名四指撥弦,演奏出旋律、掌握節奏,左手演奏法還有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調整音高,完善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古箏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作了《慶豐年》,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復調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術得到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古箏分四組。倍高音1,高音12356,中音12356(doremisolla),低音12356和倍低音12356。
當樂曲出現4(fa)或7(si)音時,只能依靠左手在箏碼左側的弦段上用力按壓3弦或6弦,使其增加張力獲得。具體4音的奏法是先在距離箏碼約1分米處用力按壓3弦,然后用右手彈奏這根弦,即可奏出4音來。同樣,在演奏7音時,也用左手在箏碼左側按壓6音弦即可。
箏常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的伴奏,因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被稱為“眾樂之王”,亦稱為“東方鋼琴”。
學習古箏演奏,音準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初學者一方面需要接受嚴格的聽覺訓練,能唱準、聽準各種調的五聲音階及七聲音階,同時還需要努力學會古箏的調音方法,逐步做到能自己調音并且準確。這里試以S型二十一弦古箏定調五聲音階為例:
(一)、依照弦序找出第八根有顏色的弦,運用標準發音器,小字一組a1音作為標準音,通過扳手和弦軸把音調準,此音也就是簡譜D調中的5音。也可通過箏碼向前岳山方向移動使音升高,箏碼向相反方向移動使音降低來調準弦音。但移位時,琴碼要避免直接與面板磨擦,否則會造成碼腳不穩,反而影響音準。
(二)、依照弦序在十三根有顏色的弦上定出與a1同名的八度和音——a音,此音也就是簡譜D調中的5音。
(三)、從5音唱上行四度音1,依照弦序在第十一根弦上定出d1音,此音也就是簡譜D調中的1音。
(四)、依照弦序在第十根弦上定出5音的上行五度音2,此音也就是簡譜D調中的2音。
(五)、依照弦序在第十二根弦上定出5音的上行二度音6,此音也就是簡譜D調中的6音。
(六)、依照弦序在第九根弦上定出6音的上行五度音3,此音也就是簡譜D調中的3音。
(七)、反復唱準、聽準五聲音階“561235”或“532165”,調準各音程之間的音程關系。
(八)、用八度循環調弦法,調出D調五聲音階高音組、低音組及倍低音組各弦音。
調音時,對于音程的判別,是依靠耳朵聽覺的敏銳來決定的。調音對弦時,必須等一個音的余音結束再彈第二個音。如對八度音5-5,當確立5是a1音時,在彈完5音后,等余音消失,再彈高八度5音,若兩個音的余音比較一致,才算定準了。
編輯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婁樹華《漁舟唱晚》十大古曲《高山流水》羅九香《出水蓮》陸修棠、王巽之《林沖夜奔》焦金海《侗族舞曲》十大古曲《漢宮秋月》范上娥、格桑達吉《雪山春曉》十大套曲《寒鴉戲水》曲云《香山射鼓》王昌元《戰臺風》趙曼琴《井岡山上太陽紅》
編輯
古箏使用的場合最佳溫度為20℃,最佳濕度為50%。一般情況下,溫度保持在16-28℃、濕度在50~70%之間的空間內使用古箏對樂器振動和發音都較有利。
古箏在使用時應輕拿輕放,避免碰撞或劇烈震動。
古箏應置于干燥、陰涼通風處,避免潮濕、雨淋和陽光直接曝曬(北方地區冬季不能靠近散熱的暖氣片,以免曝烈或變形),不要放在廚房內或容易接觸油煙的地方,油煙的吸附會直接影響樂器音色。
古箏使用后可用干軟布拭抹去琴弦上的汗漬等,以防琴弦生銹。不用時最好用箏罩罩上,以減少灰塵、光線或潮濕空氣等對古箏侵蝕。
古箏應經常使用,有利于琴弦張力的穩定,琴體經常震動,能促進音色日趨完美。
古箏的音準受溫度、濕度及震動等條件的影響。一旦發現琴的聲音不準應及時調音,否則會影響演奏效果。
定期對古箏進行護理,可用軟毛刷或干軟布等清理擦拭琴體,切不可用水淋洗,特殊情況可向廠方或當地經銷商咨詢。
如短時間不彈箏,也不要將弦子松掉或將箏柱下掉,只要防潮、防曬、防灰即可,不可直接放在地上或掛在潮濕的墻上。濕氣較重時,將古箏放入盒內,并在盒內放入干燥劑。
古箏的高音弦易斷,可購置1—5弦做備用,低音弦一般不易斷。斷了弦要請大人立即補上(松了也要換)。
經常把音調準,才能保持音色的純凈。
編輯
審美是音樂教育的自然體現,是音樂的本質特征。在古箏教育中,作品呈現大都是以演奏、欣賞等方式進行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靈活躍動的教學形式,促進了學生們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與創造的能力。在審美教育的同時恰當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樂審美體驗的積淀越多,德育就會越發深入人心。古箏音樂一般具有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內容的感情性這些特點,而這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直至大腦及神經系統的放松和興奮,使他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箏曲音韻典雅含蓄,旋律流暢優美,能表達許多層面的東西,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古箏音樂在古代就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其娛樂性表現得比較突出。彈箏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別是文人把古箏藝術融入詩詞歌賦中,對他們的創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民間,箏樂出現在職業藝妓的表演中,在大眾娛樂場所、酒樓、歌館進行,聽眾廣泛,也更具娛樂性。現代社會,很多大型的文藝演出上,經常會出現不同形式的古箏演奏,深受大眾的喜愛。許多人學習古箏就是因為喜歡它的音色和彈奏時優雅的感覺,把從在古箏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和無形中獲得的修養,運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在各種古箏音樂的創作中,作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表現出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見解和價值判斷,學生在欣賞時就會感知到作品中表達出來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價值判斷、倫理態度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在創作時,不僅是用聲音來抒發一種情感,而且能夠通過情感的抒發和邏輯發展來表達一種哲理,這同時也是音樂作品的意蘊。這些意蘊要靠教師的適時點撥才能完成,古箏音樂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將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滲透在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由于歷史的關系和物質社會人們對利益追逐的執著,我們已經漸漸地淡漠了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繁衍傳統文化的意識。古箏藝術在社會上的發展很迅速,許多中小學還設立了古箏興趣小組等,開辟了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的道路,成為了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許多古箏的社會培訓,上至中老年人,下至幼兒,都可以通過古箏培訓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增加了傳統文化的人氣,提高音樂素質。弘揚民族音樂,也能使年輕一代了解、熟悉、熱愛本民族的文化音樂傳統,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