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鋼琴曲少女的祈禱講解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guān)介紹鋼琴曲少女的祈禱講解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少女的祈禱
1856年巴達(dá)捷芙斯卡創(chuàng)作鋼琴曲
《少女的祈禱》為波蘭女鋼琴家巴達(dá)捷芙斯卡(Badarzewska,1838-1861)作于1856年,是舉世皆知的鋼琴小品。結(jié)構(gòu)單純,淺顯淳樸,親切感人,雖略帶傷感,但又異常柔美,逼真地表現(xiàn)了一個純潔少女的美好心愿。
十大催淚鋼琴曲
1、《少女的祈禱》2、《梁山伯與祝英臺》3、《憂傷還是快樂》4、《今夜無人入睡》5、《flower dance》6、《夜的鋼琴曲》7、《思鄉(xiāng)曲》8、《夢中的婚禮》9、《鄉(xiāng)愁》10、《秋日私語》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2019年3月“白色情人節(jié)”檔,打著臺灣口碑導(dǎo)演林孝謙招牌的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了。
本以為,同樣是翻拍之作的《一吻定情》,在大陸票房不出彩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會讓臺灣電影人有所收斂,想不到,這部改編自同名韓國愛情片的《比悲傷》,依然是熟悉的配方、一樣的套路,狗血、俗套到令人懷疑人生。
因上述原因,得著沒對這部片子產(chǎn)生特別興趣,想不到,這部從片名到劇情都無比矯情的作品,竟然拿到了9.57億元累積票房,腦中各種匪夷所思和不可思議,讓人不由得想起了2017年斬獲1.94億票房成績的《前任3:再見前任》。
都說這是一部小清新的電影,在全片的色彩、運鏡、節(jié)奏上,確實有著臺灣愛情片典型的調(diào)調(diào),不過,當(dāng)一切或瘋狂、或愚蠢、或音效狡詐、或欺世盜名的手段,被包裝成不得已、不小心,仿佛全世界都與這兩人為敵,只有彼此才能真正讀懂愛情。
一言以蔽之,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韓版《比悲傷》的拙劣模仿+強行煽情。整個故事與男女主角的唯一動機,就是“為了愛情”。
這么說起來,印象中還真有一部電影,完全是因為爛到一定程度而讓我印象深刻了,那是我暑假時候和我上小學(xué)的妹妹一起看的一個奇葩恐怖電影,名字叫做《血狼女》。我對中國的恐怖電影一直有一個偏見,那就是它們粗制濫造演技尷尬臺詞幼稚,總之就是個爛片,而這一部《血狼女》在當(dāng)時讓我震驚到無話可說,一邊懷疑5自己剛剛經(jīng)歷的到底是不是一場噩夢,另一邊也是覺得“電影”這個詞的門檻已經(jīng)低到了這種程度了嗎?
整部電影劇情其實挺簡單的,說的是一個黑幫老大搞到了一種什么基因,注射進(jìn)小女孩的體內(nèi)能夠讓其迅速成長且變成一種類似于狼的生物,而且靠吸血為生。然后黑幫老大把這個“血狼女”放進(jìn)了長白山,于是就碰上了我們的主角一家。主角和主角的妻子以及兩個孩子,一個老人,坐在一輛車上經(jīng)過山區(qū)回家。雖然我并不太清楚為什么開車要開到偏僻的山區(qū),難道你家住在山上嗎?然后就是講主角一家和血狼女之間的爭斗了,一方想殺了另一方吸血,另一方只能跑啊跑,等待團滅。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奇葩的地方,真的太多了。先不說這漏洞百出的劇情,我們說一下演員吧。小成本電影當(dāng)然請不起大牌明星,但是我覺得好歹請幾個學(xué)過表演的撐一下吧。感覺劇中的幾個角色都是導(dǎo)演的親戚一樣,念著尷尬的臺詞,做著做作的表情。除此之外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刻意,它讓主角的父親被殺,主角的老婆被殺,主角的兩個女兒走散,然后主角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小女兒摔死。最后為了保護(hù)自己的大女兒,我們的男主角中午覺醒,與血狼女展開了殊死搏斗……
另外,導(dǎo)演顯然沒有忘記自己是在拍一部恐怖電影,于是運用了各種拍攝手法,試圖盡全力地表現(xiàn)一下自己電影中的恐怖元素。于是追殺的情節(jié)被一次次地重復(fù),血狼女追這個追那個,而鏡頭最多的就是演員們一邊跑一邊回頭看,然后臉上那害怕至極的表情。還有血狼女殺人的時候,就是往人身上一撲,后腦勺朝著鏡頭,做吸血狀,然后尸體就那么靜靜地躺著,只有脖子上一點紅色。更扯的是血狼女的妝容和衣著,暗黑系的風(fēng)格十分明顯,兩顆獠牙增加一點恐怖程度,彎曲的手指是鋒利的爪子,其他的就沒了。
還有就是,我覺得這電影挺成功的,因為看完之后,我跟我妹妹說,以后別看這樣的電影了。我本意是這電影太爛,別看了,沒想到上小學(xué)的她說,對啊,這電影太嚇人了。那時我明白了,原來這部電影,是兒童向的恐怖電影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鋼琴曲少女的祈禱講解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鋼琴曲少女的祈禱講解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