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個琴鍵,200多根琴弦,8800個零部件,構成一臺完整的鋼琴,也構成了23歲盲人鋼琴調律師許繼康的人生夢想。2017年,許繼康從揚州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只身一人踏上了學藝謀生之路。四年后,他帶著一本鋼琴中級調律師資格證,帶著熱情和夢想回到揚州。如今,他用嫻熟的調律技能讓琴鍵煥發新聲,用耳朵找回走失的音符,也讓人生走向新生。
有與沒有
“小時候在老家農村,別的孩子捉小雞一捉一個準,我要仔細聽聲音找準方位才行;別的孩子歡快奔跑,我卻經常摔跤……”盲,對許繼康來說已習以為常,“五六歲時,我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盲,也讓許繼康獲得了比常人更靈敏的聽覺:初次去他家拜訪,僅憑遠遠的聲音,他就能脫口而出來人的準確位置;汽車駛入車庫,坐在副駕的他感受顛簸,就知道第二根緩沖帶壞了……
2005年,帶著他離開徐州老家,四處求醫的父母落腳于揚州。許繼康入讀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在這里,他有機會接觸到了音樂。小竹笛,是7歲的小繼康接觸的第一種樂器,《生日歌》是他吹奏的第一首樂曲。音樂,仿佛一束光,瞬間激發出了他潛在的天賦。
△小時候的合影,前排中間是許繼康
“從指法到唱譜,不到三遍就全記下來了,音高把握得準,節奏也能穩得住,一章樂譜不到三遍就全記了下來。很快,他就加入了學校的茉莉花管弦樂隊,從樂隊長笛手,到全隊鼓手,”許繼康的音樂啟蒙老師華桂明對他最初的印象是,“記性好,對樂器上手總是很快。”
△2008殘奧會訓練照片
2008年北京第十三屆殘奧會開幕式,不足10歲的許繼康,參加了《迎賓曲》的演奏;2009年第五屆《德藝雙馨》中國文藝展示活動全國總決賽,他和同學以“星月組合”獲得金獎……那些經久不息的掌聲讓小繼康陶醉了,也明白了:保持勤奮與熱愛,亦能鑄就人生精彩。
難與不難
“先謀生,再追夢。”華桂明老師的話言猶在耳。
2017年底,許繼康從揚州特殊教育學校畢業。走出茉莉花盲童管樂團的他,帶著老師的叮囑,只身踏上了外出謀生之路。
推拿,仿佛是盲人約定俗成從事的行業。剛剛走出校門的許繼康也曾去外地做過按摩師。但熱愛音樂、擅長長笛的他內心總有不舍與不甘。
“我對音律敏感,記憶力好,能不能做鋼琴調律師?”想起了少年時了解的這個職業,許繼康暗暗下決心,“走出去,闖一闖,學個技術。即使不能成為調律師,最起碼要成為一位有學問、有見識的按摩師。”
2019年,這個21歲的盲人男孩再次收拾行囊,踏上列車,帶著夢想摸索前行,去追尋心中那個最美的琴音。
北京、濟南、運城、上海、義烏、杭州……這些年,一個人,走南闖北,輾轉各地,求師學藝。在很多普通人眼里或許都不曾想、不敢做的事,許繼康做到了。北京盲人調律第一人李任煒、雅馬哈樂器技師陳濤,這些有名的老師,他都曾上門虛心求教。
鋼琴調律俗稱調音,簡單說,就是將琴弦擰緊或者放松,使其發出的音達到國際標準音。在鋼琴制造與使用中,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是考驗和挑戰操作者技術、體力與心理素質的重活。
普通人調琴,一看就知道縫隙是否均勻,調節位置擰松緊就行。但是盲人必須通過手,感知縫隙是否均勻后,再擰緊。“引以為傲的聽力好、記憶力好已不值得一提,調弦的參數按毫米算,盲人學調律不簡單,要通過大量的專業訓練。”許繼康回憶起學藝路上種種障礙,對“明”眼人而言,換零件、粘膠很容易,但對盲人來說難度就大了,“最慘的一次,一不小心膠水溢出,手粘在工作臺上,最后在師兄弟幫助下才得以解脫。也曾經因為沒有收納好螺絲,整整找了一個小時。”
一站就是11個小時,錐子刺破手,釘子劃傷手,木刺扎入手,琴弦崩斷彈崩到手……眼前的難都不是難。為了獲得更多練手機會,許繼康挨個打電話尋找愿意收留的琴廠,只求一個“實習”崗位,“很多琴廠一聽是盲人就掛了,也有好心的老板,包吃住,甚至開點工資。”
接下來一年多,許繼康調試了近千架鋼琴。至今,他都記得第一次以鋼琴調律師的身份獲取酬勞的情景。2020年12月,冬日的山西運城已是寒風凜冽。從午后暖陽到華燈初上,近3個小時,傾盡全力將每個音色調至標準。拿著到手的300元酬勞,許繼康前所未有的高興,請朋友大吃了一頓。“從這一刻起,我能靠調律這份工作自食其力了。”但有歡喜也有失落:“第一次為顧客調律,我希望做到最好,但琴主覺得時間長了些……”
為與不為
今年4月,許繼康只身前往北京,參加鋼琴調律師中級證書的考核,兩個月后,他成功“晉級”。10月底,許繼康回到揚州,回到了當年自己出發的地方,以揚州首個盲人鋼琴調律師的身份,準備開啟自己全新的人生。
戴上手套,備好工具,開始調律。
“這是架展示鋼琴,不常用。”琴行老板說。許繼康依然一絲不茍地“調教”了兩個小時。“我想盡力做好些,旁觀人看不出,但彈奏者、聽琴人會知道個中區別。”這是他的工作要求。
左手執調音扳手,右手按琴鍵不斷敲擊。俯身側耳聽,琴槌擊打琴弦的一瞬間,細微差別入耳入腦。左手微微發力,小錘、鉗子等工具輪番上陣。反復幾次,直到清亮音色迸發,一切恰到好處,調準!“聽,多干凈!”
這是許繼康的工作狀態。許繼康說:“我要做出值得別人信賴的口碑,這是我為之奮斗一生的職業,我一定要做好!”
曾有琴行老板問他:“如果我們錄用了你,1天6架琴,你能處理得來嗎?”
“我曾保質保量試過,一天只能處理3臺,否則不要說別人了,我自己也是不會滿意的。”因為執著于調律的結果,許繼康搖了搖頭,自然他也失去了份工作。
對職業,許繼康更有期待。每天早上6點起床,吹長笛、聽名曲、聽電子書,繼續聯系琴行、聯系客戶。“我特別想調一架好琴,那感覺像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許繼康說。
史可法路地質大院內的一間60平米小屋,是許繼康的父母花費多年打工的積蓄在2015年購置的。一間屋子、一個家,雜亂中透出樸實與溫暖。“成長路上,有許多好心人給予我幫助,我會認真生活,努力學習、工作,有余力就回饋社會,這是對他們最好回報。”許繼康笑著說,未來想在這里添置架鋼琴,“調律師,要有較高的音樂素養,演奏能力也算其中之一。”他還想攢些錢,然后去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進修,爭取能在調律這一行更進一步。
又一次站在鋼琴前,做好準備工作,許繼康似往常一般,戴起耳機,打開手機,找到“標準音”,定音,開始……
為許繼康點贊!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明玉花
通訊員/楚楚談雷
來源:江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