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大多總喜歡將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大量事實證明,這樣只會成為孩子的一種負擔。孩子不是你生命的延續,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于夢想,我們要尊重孩子,不要讓孩子替我們去實現夢想,要讓他們走自己的路!
我有一個特別好的閨蜜對我說:“我小時候非常喜歡鋼琴,但是家里很窮,所以也只能將愿望藏在心里。生完孩子后,就憧憬寶寶的未來,現在孩子4歲了,是個男孩,就已經報鋼琴班了,朋友的這些舉動,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是不是正確的教育呢?還是將自己實現不了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記得去年有一件事讓我記憶深刻,我們班有一個女生叫笑笑,小姑娘很漂亮,她媽媽是鋼琴老師,爸爸是美術老師,兩口子一身的藝術細胞,可他們女兒笑笑好像對這些文藝類的特長一點也不感興趣,那天她媽媽來接她上鋼琴課,笑笑在班級里看見她媽媽像看見怪物似的,見過了就跑在我身后躲起來,告訴我:“倩倩老師我不想和媽媽走,我不想學鋼琴。”他的媽媽看見了說:“老師讓您見笑了。”扯過孩子就是一腳踢在了她的屁股上,說“快走,到時間了!”我急切的說:“你不能這樣,孩子學鋼琴本來就有抵觸心理,你在這樣她恐怕以后看見鋼琴就會怕。”然后我說:“笑笑媽今天這節課能不能不上,等我和孩子溝通一下了解一下她的心理狀況,這很重要。”笑笑媽點頭無奈的說:“好吧”!然后就走了。通過了解我知道孩子特別喜歡打乒乓球,很喜歡看體育頻道的乒乓球比賽,覺得非常有意思.......過后我和笑笑媽溝通了好久,笑笑媽終于放棄了讓她學習她愛學的特長,奇怪的是自從學了乒乓球之后,她學鋼琴也不抵觸了,也能靜下心來認真的學了,所以說,有些事不能太著急。
大多將自己未盡的心愿強加給孩子,占用了他們自主成長的空間,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打算的,不是實現父母夢想的工具,他們有權利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將愿望強加給孩子,孩子自己的愿望如何實現?
如今,許多教育都帶著功利性,不管是幼兒階段的特長培訓,還是小學階段的藝術學習,或者是中學階段的課外輔導班,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選擇都忽略了內心的興趣,鐘情于考試成績,甚至是對他人的模仿以及對社會潮流的盲從。孩子是特殊的存在,只有順應孩子喜歡的方向發展特長,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孩子從出生時起,就有了自主需求,這是他們的本能。一味要求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總有一天會引發他們的抵觸心理,進而出現抵抗行為。因此,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如果合理,不妨投其所好,讓他們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加以引導,終有一天,他們的興趣愛好會成為他們的一技之長。